——成都市龙泉驿区就业服务管理局 刘 佳
就业关乎国计民生,更关乎千家万户。为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成都经开区充分发挥就业促进工程引领作用,通过加大招聘活动力度、加强技能培训支撑、加快援企稳岗落地落实、加深就业援助体系建设,着力增加城镇居民就业岗位、提升居民增收“短板”、稳固居民增收根本、夯实居民增收底线。
一、过去五年的工作情况
一是城乡就业更加充分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大力开展春风行动、就业援助、就业扶贫、民营企业周等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活动,切实帮助城乡群众实现更加充分、更加优质就业。2016年以来,累计促进城镇新增就业6.1万人,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.6万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
二是技能龙泉稳步推进。2016年以来,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新市民群体,开展领金失业人员培训、劳务品牌培训、返创培训等1.8万余人,帮助提升技能水平。大力开展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,共计支持515家次企业开展各类补贴性技能培训4.8万人次,落实专账资金5662万元。成都经开区共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,技能竞赛集训基地8个,技能大师工作室13家,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3家,位居全市前列。项目制培训被中央电视台、《中国劳动保障报》专题报道,2020年全市职业技能提升工作现场会在成都经开区召开,国家、省市人社部门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。
三是创业扶持力度加大。自2016年以来,成都经开区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和创业园区示范建设,提高创业服务质量,发放各类创业补贴1300余万元,落实创业担保贷款4100余万元,开展创业培训2.5万余人次,拨付创业培训资金2400余万元。率先在全市成立创新创业平台联盟,通过着力加强政校企合作,不断壮大创业孵化平台,举办参与各类创业赛事、沙龙活动70余场,选拔推介优秀项目400余个,获得多个“互联网+”、“渝创渝新”等国家、省、市级创业大赛一等奖。区域创业环境不断优化,城乡居民创业素能得到不断提高,创业平台持续壮大发展。
四是就业援助成效明显。围绕4050人员、残疾人、低收入家庭和相对贫困户等,大力实施就业援助计划,继续深化962110援助机制,不挑不拣两个工作日内实现就业。贯彻落实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,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,加大困难人员和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力度,通过鼓励自主灵活就业,企业吸纳就业,就业援助基地安置,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方式帮助重点群体实现就业。2016年至今,全区共发放各类社保补贴、岗位补贴7.42万人次8251.7万元,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245人次32.5万元。
二、现状分析
(一)战疫情、保重点,稳定就业存量
一是持续降低企业社保成本。成都经开区积极落实社会保险“调基降率”和“减、免、缓”惠企政策,对全区54家大型企业、447家社会组织减半征收社保费,对全区10340家中小微企业、1619家个体工商户免征社保费,累计减免社保费11.75亿元。
二是深化援企解困护航行动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全面升级,普通企业稳岗返还坚持以“全面普惠、放宽标准、便企高效”为原则,取消申请环节直接发放,针对“中小微”企业补贴比例由50%提高到100%;针对经营困难企业加大返还力度,大幅提高返还标准,真金白银助力企业脱困发展,实现了政策覆盖更广、惠及企业更多,补贴金额更高,极大降低了企业稳岗成本。2020年至今,共发放普通企业稳岗返还7611万元,暂时困难企业稳岗返还1.99亿元,稳定岗位40万余个。
三是推动“共享用工”余缺调剂新模式。创新出台《关于疫情期间推进“共享员工”用工模式实施细则》《关于做好“共享员工”工作的补充通知》,成都经开区在全省率先以政策激励形式激发共享市场积极性,促成一汽丰田、一汽物流、高原汽车等30家次企业“共享用工”616人。其相关经验做法被《人民日报》大篇幅宣传报道,并被人民网评为2020年“落实‘六保’任务创新案例”(全国仅15个获奖案例),连续两年被写进区政府工作报告。
(二)抓机遇、夯基石,扩大就业容量
一是抢抓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”机遇。组织企业赴重庆、资阳等地开展“才兴川渝”线下专场招聘会,联合重庆市荣昌区等合作区市县开展“最美龙泉驿,我们在这里等你”线上招聘会,联合射洪市、金堂县、资阳雁江区等5区县举行区域合作专场招聘会,累计共享用工信息12万余个;联合重庆市大足区等6区县共同举办“成渝双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洽谈会”,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二是抢抓“东进战略”机遇。围绕东安新城、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、地铁TOD等提供岗位多、带动就业好、吸纳就业强的项目,积极组织开展“抗疫保就业?五送惠民生—东进十城大型招聘会”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100场,促进城乡群众就业1.4万余人。
三是抢抓“大运会”机遇。围绕东安湖体育公园、大运村、商业综合体等建设,高标准推进高端商务、特色文旅、优质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发展,释放动能吸纳就业,促进城乡群众就近就地就业。截至目前,依托世茂、吾悦、万达、希尔顿、龙泉人家等项目的建设运营,开展“‘就’在龙泉驿?幸福好安逸”就业促进专项行动招聘会95场,带动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1万余人。
(三)勇创新、敢突破,提升就业质量
一是率先开展岗位技能提升项目制培训。在全市率先探索出“企业点餐、院校上菜、专家核账、政府买单”的技能培训“龙泉模式”,将培训选择权下放,立足岗位需求开展技能提升培训。支持沃尔沃等企业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、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,共计开展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4个、技能大赛4场,培育智能制造、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1600余人。通过帮助城乡劳动力积极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,掌握新技能,稳步提升工资收入。
二是大力实施以赛促创行动。依托“9+6”创新创业平台联盟,成功举办2020年第三届“东进杯”创业创新大赛颁奖典礼暨成果展示会,助力推广优秀项目286个,发布10亿元创新创业投资机会清单。截止今年8月,组织112期3400名学员参加高校SYB创业培训,举办创客论坛、创业沙龙等各类活动11场,扶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1100余户,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50万元、创业补贴174.8万,助力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梦想。
三是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。及时组建灵活从业人员服务专班,制定出台《关于做好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的工作方案》,创新搭建“灵活从业人员之家”12个,设立灵活从业人员城市服务窗口,登记灵活从业人员231名,在线上线下招聘会中为灵活从业人员设立专场、专区,及时更新岗位信息,方便其与用工单位就地就近开展劳务对接,切实提升灵活从业人员就业质量和城市认同感。
三、存在的问题
一是制造业企业“招工难”仍然突出。一方面,成都经开区城镇化率位居二圈层第一,乡村人口存量最少,仅有7.9万余人,为双流区61.5万的12.8%,农村地区向制造业企业供给人力资源总量有限、规模较小、增长乏力;另一方面,作为吸纳就业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大多存在薪资不高、工作环境一般、交通不畅、住宿不便、生活配套较少等不足,对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新生代劳动力吸引力不足,导致企业长期“招工难”。
二是创新创业活力不足。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双重影响,部分草根创业项目不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,导致经营困难,甚至退出市场;同时,部分有创业意愿的人员也因疫情影响对创业持观望态度,进而整体创业激情较之前两年有所降低,从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数量和政策咨询量来看,与2020年同期相比,人数减少约32%,企业经营利润下降明显,创业者融资需求和创业风险偏好显著降低。
三是培训质效不高。针对城乡群众的传统培训项目,比如劳务品牌培训、返乡创业培训等,由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、教学方式不够灵活、考核方式相对单一等,导致培训后就业竞争力提升不明显。多数中小微企业囿于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成本,更倾向于招募技能成熟人员,不愿过多投入人力、物力有针对性开展技能提升培训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,导致培训质效不够高,对居民增收支撑力度还不够。
四、未来五年发展思路
未来五年(2021-2025年),成都经开区就业促进工作将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,围绕“高质量发展攻坚年”主题,聚焦“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”,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,切实促进城镇居民增收。重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:
(一)强化人力资源协同,打造全就业链新模式
一是深化区域合作,扩大就业蓄水池。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,加强与大足区、荣昌区、永川区等成渝轴线区(市)县合作,搭建省际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大平台;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,与资阳雁江区、射洪市、安岳县等地开展区域合作,促进城际人力资源有序流动;深化“东进”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,与东部新区、高新区、简阳市等区县加强合作,做大东进“就业创业”生态圈,为“东进”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。
二是靠前服务“点对点”,精准对接保用工。设立人社专员,为区内重点企业提供“一对一、点对点”的24小时用工调度保障服务;秉承“随叫随到、服务周到”的理念,采取线上联系、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,主动靠前为新签约落地重大项目提供精准优质服务;深化“‘就’在龙泉驿·幸福好安逸”就业促进专项活动,大力开展就业援助、春风行动、民营企业月、就业扶贫等9大主题招聘,保障区域企业稳定用工。
三是优化就业“云招聘”,推进服务再升级。充分依托“龙泉驿人社”“成都市龙泉驿区人力资源市场”,省农民工服务中心、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手机银行APP和天府市民云—区县板块等各类平台,及时发布区内企业岗位信息,推动城乡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找工作;打造龙泉就业新IP“求职招聘找余芳”,同时扩大“直播送岗”线上招聘规模,探索抖音、短视频等新媒体信息发布渠道,实现“招聘不停歇,服务不打烊”。
(二)深入开展技能提升行动,助推区域产业升级
一是持续深化“技能龙泉”建设,以技能就业带动收入提升。继续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,支持区内重点企业与成都航院等强化企校合作,以新型学徒制培训、项目制培训为抓手,继续开展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,帮助企业职工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,提升稳定就业能力。提高培训带动就业针对性,积极开设家政服务、养老护理等需求前景广阔的工种,针对性开展劳务品牌培训、返乡创业培训,发放技术技能提升补贴,提高群众技能就业能力和水平,促进群众高质量就业。鼓励技术技能提升补贴,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,按初中高等级给予1000—2000元提升补贴。
二是擦亮技能竞赛品牌,提升区域整体技能水平。持续开展技能竞赛。坚持以赛促训、以赛促评,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要求。坚持赛训结合、以赛促训,持续开展汽车产业技能人才大赛,结合整车智能制造、新能源、智能网联等行业发展新趋势设立新工种,通过比武练兵、磨砺选育技能人才。
三是鼓励技能人才评价试点,推动培养认定有机结合。支持企业、院校开展汽车产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,促进人才培养与等级认定有机结合。鼓励区内企业、院校申报技能鉴定改革试点,合理引导第三方评价机构,面向产业链端各类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,辐射带动配套零部件中小企业、装备制造业类等产业技能人才评价服务,推动人才培养与等级认定有机结合。
(三)精心部署抓落实,多维度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
一是共建共享搭建双创平台。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、成都城市“东进”、大运会筹办等新机遇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建立和完善“政府引导、公益服务、市场参与、资源共享”的服务机制,充分发挥青创园、同创谷、启迪之星、经开区孵化园等孵化平台整合创新资源、培育创新主体、提升孵化能力等方面作用,将创新项目真正转变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创业项目。
二是聚智聚力开展双创活动。利用“中国创翼”、“互联网+”、“东进杯”等创新创业大赛IP效应,积极举办“专家手牵手·创服家门口”系列活动、“驿创鹊桥会”系列活动,促进资源、项目、资本高效对接。以“进校区、进园区、进社区”的“三进”系列活动为抓手,梳理发布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场景、新项目和新产品,让龙泉创业环境“更优、更美、更好”。
三是落地落实优化双创服务。以“一提、一扩、一降”三大创新举措,做大做强创业基金规模,充分发挥双创基金效能,加大对区域优质双创项目的发掘和扶持。依托我区金融平台,大力推广“创业贷、科创贷、蓉易贷”等政策性金融产品,加快兑现大学生创业补贴等青年创新创业扶持政策,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孵化、创业指导、投贷联动等综合金融服务,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、打造“双创”升级版。
(四)持续用力优化举措,保障重点群体托底就业
一是强化政策惠企促就业作用,通过企业吸纳一批。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促就业作用,深入落实企业社保补贴、岗位补贴、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援企惠民政策,通过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方式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、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稳定就业。二是加大就业援助基地建设力度,通过基地安置一批。积极推动就业援助基地建设,通过增加数量、提高质量的方式培育一批优秀的就业援助基地。强化就业援助基地托底安置功能,增加无条件托底安置岗位,实现就业困难群体快速推荐就业。三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,通过社区兜底一批。加强公益性岗位使用管理,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基本功能,根据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开发规模,对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,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兜底安置。